讀Seminar資料有感

我們一直都在達成上一輩的期望,若路走歪了、反抗了,就會被冠上異端的名號。

中國是講究體制權威的社會,「尊師重道」的概念流傳至今,演變成老師與學生間、父母與子女間絕對的階級關係。我們從小就被教導:照長輩們講的去作就沒錯,長輩們都是對的;而長輩們往往用上一世代的價值觀來看我們,認為我們就專心唸書就好,什麼音樂、體育、美術課,最好通通拿來當作英文、數學的課後輔導。

而整個大環境,認可某些能力才是資優、菁英,萬般皆下品,唯有科技人才高,如此的環境,要那些具有特殊才華的人不被埋沒都難,因為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有出息,覺得他們以後沒工作、沒地位,也沒尊嚴,所以,要求讀書以外的「閒雜事項」徹底無能。

上一輩很少教我們讀書以外的事情是對是錯,而在我們即將成為社會一份子的時候,控訴我們沒有社會意識的體認,或者根本沒有常識或倫理?我們照長輩的話去做了,竟還反過頭來數落我們?該反省的究竟是不是我們?
話說回頭,學生當然也不能拿這來當作藉口,誰說你只能從課堂上學到東西?報章雜誌、網際網路,知識不怕不夠,只怕你不碰而已。

而現今學校與學生,到處都充滿了現實的味道。大學為籌經費,討好學生,學生為了文憑與以後找工作方便,從求學期間就致力於打工經驗的累積,考取研究所也不是為了學術研究,考量的第一要素往往都是為了以後更好找工作。

如此現實功利,年輕人向錢看,什麼賺錢手法都有,賣護照、援交,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因為他沒錢,令人懷疑,這真的是大學生該有的樣子嗎?

有時候,老師們會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多看書,但這些書往往都是專業的書,策略九說、第五項修練等等,誰會去要求學生看戰爭與和平、雙城記之類的文學名著?在我們知道彼得‧聖吉是誰之外,有人認識托爾斯泰或海明威嗎?我想這就是通識教育存在的目的吧,補足我們在常識上的不足。但放到中山大學來看,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認真在上通識課,畢業後的學生,是否很有可能只是「訓練有素的狗」?

在大學學到的東西,資管的技術,充其量謀生工具罷了,你身為一個人的內涵在哪裡?講時代青年的責任太過沈重,只是偶爾不得不去想:我來這麼一遭,就是唸完書然後在社會裡頭廝殺個數十年,然後坐在搖椅上領退休金等死?

我想提出一個問題,活著,就只是為了活著而已嗎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