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 8 5/13 聖詹姆斯教堂管風琴、BLEŠÍ TRHY跳蚤市場、克萊門特學院、西班牙會堂、老猶太公墓、魯道夫廳
在布拉格的第三天,我們有個特別的體驗──在教堂聽管風琴演奏。這是行前某人一時興起,搜了一下管風琴,發現布拉格當地有幾些推廣管風琴音樂的活動,尤其在布拉格市中心的聖詹姆斯教堂(The Church of St James the Greater),有頗值得聆賞的管風琴演奏,且正好在我們的行程期間舉辦。這大概是在出門前我們就無比期待的行程之一。
聖詹姆斯教堂內有捷克境內最大的管風琴,始建於1705年,很特別的地方在於這架管風琴並非只是觀賞用的文物,而是貨真價實作為推廣,持續被用來演奏的主要樂器。此教堂致力推廣管風琴音樂,甚至有經營管風琴音樂交流的社群、灌錄CD及每年舉辦音樂節。不定期(約兩三週一次)的週日上午10:00~10:30,在主日崇拜儀式之前舉行管風琴演奏,與其他布拉格的晚間教堂音樂會不同,這是推廣性質因此免費入場,但是演奏水準毫不打折。
我們到達教堂時音樂會還沒開始,知道的遊客不多,靜謐的教堂裡面只有三三兩兩來這裡祈禱的當地人,撞進來的遊客多半是來看教堂,不大曉得之後會有演奏會。由於自覺不是教徒,不好意思坐到長椅上,一開始我們還縮在角落想說演奏只有半個小時,站一下沒關係,不過等人越來越多(也不是多到爆滿啦,就一般來作禮拜那樣的人數),我們也就厚著臉皮坐到椅子上,舒舒服服地等著演奏開始。
教堂內的管風琴其實有兩座,小的在教堂中間側面的二樓上,大管風琴則在教堂門口正上方,也就是說聽眾們全背對著管風琴。當高昂又富有共鳴的樂聲從背後大片大片沖刷而來,思緒都被裹帶著融入非現實的場域內,讓人不禁屏息,彷彿下一刻會有什麼降臨。這些音樂曲調並不悠揚,管風琴的音聲頻率又高,聆聽起來不會讓人放鬆,聽久了感覺人都要進入一種恍惚的奇異狀態了……很難說管風琴音樂是否好聽,很特別倒是真的,尤其直接坐在教堂裡,跟著擁有這種信仰的當地人一起沉浸在樂聲和窗外射下的晨光裡,是蠻獨特的體驗。
這天的第二個行程也是比較不一樣的安排──BLEŠÍ TRHY Praha 跳蚤市場。
在安排布達佩斯行程的時候看見有人去跳蚤市場,我們大感興趣,後來發現在布拉格這裡的跳蚤市場除了是捷克最大,還號稱中歐(或全歐?)最大,當然要來一趟開開眼界,看看有沒有什麼好舊貨或特別的東西可以撿囉 XD
這個跳蚤市場離市中心有點距離,搭電車差不多要半個小時,每個禮拜六、日的清晨6點到下午2點,攤位非常多,但千萬不要太晚來,我們抵達時差不多11點左右,到12點過已經有攤位陸陸續續開始收攤,到1點前感覺已經去了一半了。這個市場要收門票,記得是20克朗(差不多30台幣),也不貴,在市場兩頭各有一些吃食的攤子,我們的午餐就在這裡解決,點了一盤麵包、香腸和薯條,配5元克朗的詩莊堡蘋果汽水(Strongbow,在臺灣一瓶超過40啊 囧)
既然是跳蚤市場,當然賣的東西是各式各樣應有盡有,不全然是舊貨,也有不少是類似市場攤販,販售洗劑、花草茶、零食等等雜貨,十分便宜,二手貨商品就千奇百怪,汽油桶、機具、金屬餐具、瓶瓶罐罐、陶瓷玻璃……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都擺在地上任君挑選,我們逛了一整圈,買到一支近乎全新的琺瑯牛奶鍋(某人愛不釋手到每週至少稱讚它一次好用又長相可愛),至於烤蛋糕用的銅模太貴了買不下手QQ 本想撿一些當地特色的鐵盒、杯子,可惜沒看到喜歡的。
從跳蚤市場回到市區,接下來我們去了老城橋頭附近的克萊門特學院(Klementinum)。要參觀克萊門特學院必須參加導覽,全程大約45分鐘,會參觀巴洛克圖書館(Baroque Library Hall)和天文塔(Astronomical Tower),但不允許拍照,只有爬上天文塔頂端後可以拍四周的市景,從這裡眺望泰恩教堂、火藥塔和聖尼古拉教堂(終於看到屋頂)倒是視野蠻好的。
克萊門特學院是捷克第二大的建築群,僅次於布拉格城堡。始建於1556年,原址是道明會修道院,改建後在其後的170年間又經過多次擴建,都是作為耶穌會學校以及之後的大學使用,其中的圖書館自18世紀就已經是對外開放的公共圖書館,1930年開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圖書館之所在。巴洛克圖書館開設於1722年,收藏兩萬冊主要自16世紀至19世紀的古籍,包括耶穌會所有的地球儀在內,都維持著18世紀時的樣貌。
由於要保護圖書館內裝和古籍的緣故,觀光客不能進入,整個空間的光線及溫濕度都由電子控制,非常像一個巨大的防潮箱,我們只能從門口探頭觀賞,跟斯特拉霍夫圖書館一樣。不過人家好歹允許拍照,而且有兩個廳,這裡只能用眼睛看,如果對這類古圖書館有興趣的話,城堡區的斯特拉霍夫圖書館是比較值得參觀的。同團參加導覽的包含一大群美國年輕人,導覽人員注意到團內有兩個矮小的small people(導覽人員語),還特地招呼大家讓我們站在最前面,以免無法欣賞圖書館全景 =3=
天文塔建於1722年,1752年開始進行氣象觀測(到現在還是氣象站所在),1775年起開始規律的定期記錄至今,包括克卜勒在內的18世紀著名科學家都在此工作過。二樓是子午線廳(Meridian Hall),除了巨大的天象四分儀之外,主要功能是利用暗箱原理測量正午時間。自1842年起,每天正午塔上會有旗手揮旗,1891年起,旗手揮旗後,城堡山上還會施放加農砲報時,直到1928年止。
圖書館內無法拍照,就從官網抓一些圖片分享囉。
這天晚上我們要去魯道夫廳舉辦的音樂會,在行程安排上,參觀完克萊門特學院後就往北把猶太區的景點逛完,彎過去魯道夫廳剛好順路──行前原本是這樣想的,不過某人堅持出席音樂會的衣服必須講究點,沒法穿整套正式服裝至少也得換個西裝外套,鞋子和褲子也不能太機能款,想當然爾這種穿著絕對不適合其他行程,從行前到布拉格當地邊玩邊討論著,最後決定參觀過猶太區後,回旅宿公寓一趟換衣服。
猶太區的景點並不少,距離克萊門特學院也不遠,我們行前的規劃是步行參觀老猶太公墓(Starý židovský hřbitov)和西班牙會堂(Španělská Synagoga)兩個主要景點,在西班牙會堂買票的時候,才發現猶太區景點的門票是套票形式,有兩條建議路線,景點包含好幾個會堂、畫廊、墓園,也可以租借導覽,兩種路線(或者說套票)差異在於有沒有包含老新猶太會堂(Staronová Synagoga)。因為行前功課做得不夠,沒發現有建議路線和導覽,在西班牙會堂這裡買票是沒辦法租借導覽的,路線整個不順,而且保留的參觀時間沒辦法留太多,只好依距離遠近挑著參觀,也沒法看得很扎實,有點可惜。
猶太區每個景點都不算大,當中最印象深刻的自然是華麗的西班牙會堂。這間會堂的裝飾密集程度是整趟行程參觀景點之最,從天頂、牆面、圍欄到柱子,各個”面”全部堆疊鋪滿大大小小的裝飾圖案,密集恐懼症的患者進了西班牙會堂大概會蠻不舒服,超級滿 XD
會堂二樓 | 長窗 |
平卡斯會堂(Pinkasova synagoga)建於1535年,是布拉格第二老的猶太會堂,1950年代修復為16世紀原貌,並改成紀念二戰中在波希米亞境內受到迫害犧牲的猶太人的紀念館,由兩位畫家在牆上寫滿近八萬受害者的名字,是歐洲最早的猶太人受難紀念館之一。這間會堂是看了最有感覺的會堂,做為裝飾主題的名字,只要想到這些全是被殺害的人,就覺得不寒而慄。
老猶太公墓建於15世紀,最早的墓為1439年,最新的墓1787年,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猶太古墓群之一,約有12000個墓,雖然三百多年來多次擴建,還是難以滿足使用需求,一個墓位可以從下而上埋十層之多。
其中最重要的墓是16世紀時猶太區長老拉比Judah Loew ben Bezalel,據說他為了保護當時受到迫害的猶太人,而創造出巨大的泥人(Golem)。泥人後來失控傷人,在老新猶太會堂做禮拜的拉比還得半途衝出來將泥人關機(?),因此老新猶太會堂是全世界唯一讚美歌得唱兩次的地方,據說泥人現在還存放在老新猶太會堂的某處。後來買了一個土產磁鐵,圖案就是拉著巨大泥人的老拉比,非常可愛ww
比起在google map上有名有姓(?)的克勞森會堂(Klausen synagogue),個人比較喜歡旁邊外觀長相有趣的猶太葬儀社,在google map上點到的時候,看長相就很有興趣ww 不過它只是長得糙老,歷史並沒有很古老,20世紀初蓋的,在一戰前做為葬儀社,之後就變成博物館,實際營業時間沒很長,應該是因為隔壁的墓地早就滿出來了吧(喂)……裡頭展示很多葬禮時使用的器材、文物,牆上也掛著猶太葬禮流程的繪畫,馬賽克地板蠻有特色的。至於老新猶太會堂,因為時間不夠,只能從外面欣賞一下火焰型屋牆就作罷囉。
葬儀社 | 馬賽克地板 |
回旅宿公寓換個衣服,居然還有時間可以洗一趟衣服再出門 一3一
講到衣服就不得不提,著實是個困擾人的問題。要出席那樣的音樂會場合,若穿著太不ok,是有可能被拒絕入場的,不ok的範圍不是衣著而已,還包含鞋子。最終我們是各帶一件西裝外套,到當地買一雙平底鞋,再想辦法讓褲子、鞋子達到低標(?),努力兼顧行李重量和looking,才搞定穿著。實際上我們穿成什麼樣子,大家就看照片吧(羞),在布拉格的魯道夫廳和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我們都是這樣安排。
說實在在自由行的旅程內要安排一些較正式的場合,要考慮的東西真的蠻多,衣著選好了,還得考慮得讓衣服在行李箱或背包內保持平整不皺(某人特別上網查了摺法和捆裝技巧),最好還能有熨斗整燙,以及能搭配的手包……種種種種,現在寫都覺得很繁瑣 Orz 幸好以結果來說讓人滿意。
在魯道夫廳的音樂會內容是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大提琴演奏決賽(IMC VIOLONCELLO – FINAL ROUND)。這類比賽決賽雖然不是職業音樂家演奏,但因為是國際級的決賽所以水準不會太差,也因為是比賽,比較便宜,我們兩個人門票才29歐而已,位置是魯道夫廳第五排靠中間(沒坐過這麼好的位置!除了史麥卡納廳的導覽!),相比金色大廳的室內樂團,兩個人就要78歐,而且位置是二樓二排,視野沒有很好,看不到指揮和樂團一半成員 ><
決賽總共有4名選手,分成兩天,分別要獨奏以及和捷克廣播樂團合奏一曲巴哈,我們那場的選手分別來自韓國及烏克蘭。專業的心得就留給某人啦,我來說一點門外漢的不專業感想,因為坐得很近,選手的表情一清二楚,烏克蘭那位大男孩顯然很緊張,南韓那位年輕人大賽經驗多,表現比較穩定,而且,聽得到演奏時絃滑過琴的聲音!刷刷刷地,以前坐在二樓平價座位,根本看不清楚也聽不到這些細節。
Day 9 5/14 帝國咖啡館、跳舞的房子、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、高堡公墓、
這趟來中歐去了幾間有名的咖啡館,這一天早餐去的帝國咖啡館也是其中之一。帝國咖啡館擁有百年歷史,常客包括卡夫卡和揚納捷克,內部的裝飾是華麗的磁磚和馬賽克天花板、柱體及地板(含廁所的地板),現在的老闆是號稱「捷克的高登藍西」的名人主廚Zdeněk Pohlreich,雖然觀光客(包括我們)都只來吃早餐,但是他們的捷克料理可是名列米其林指南的喲。
我們點了兩套早餐,一套法式早餐,一套腸餐(是有多愛腸…)。法式早餐有可頌、法國麵包和一塊strudel(這種當地點心深得我們喜愛),附三種抹醬,至於我的腸餐足足有5條Sausages,雖然是簡單的麵包配香腸,但分量蠻足的,兩套味道都不錯,尤其麵包都很好吃。因為查到這間店的蛋料理頗有名,某人後來加點了一道培根炒蛋,賣相跟味道都很好很邪惡(高奶油、高熱量意味),只是培根快比蛋多是怎麼回事……
柱子頗有看頭 | 美麗的天花板 |
這天是在布拉格遊覽步調最慢的一天,遊賞的景點大部分在市區偏南的高堡地區(Vyšehrad)。高堡地區比較有名的景點除了高堡公墓及所在的一大片郊區公園外,邊緣的跳舞的房子(The Dancing house)是有名的代表性建築,扭來扭去的,看著它身體都要跟著歪了 XD
跳舞房子在河岸邊,這一段河岸走起來非常舒服,寬闊平緩的河面,遠處的丘陵也很低,有一些古老的攔河堰水利設施,在網路上查到這一段水岸有個廢船上的畫廊,本想過去看看結果當天沒有營業,但意外碰到一位餵鵝的老太太。老太太坐在河邊吹風,後來掏出飼料餵起天鵝,一下子河面上聚來一大群天鵝,也有幾隻翅膀拍著拍著就飛起來或從空中降落水面,說起來,還真是第一次這麼近觀賞天鵝,尤其老太太坐在長椅上就像幅經典的歐式風景。
沿著散步地圖給的建議路線走向高堡,路過好幾間所謂立體派的建築物,那天因為生理期的緣故一早就有點乏累,立體派的風格也沒有太喜愛,就沒有多做停留,直接往高堡山上晃過去了。這段路一開始頗曝曬,但往高處走綠蔭開始變多,視野也逐步拉開,一會兒抵達山丘上的聖彼得與聖保羅大教堂(Basilica of Sts Peter and Paul at Vyšehrad),一旁就是高堡公墓(Vyšehrad Cemetery)。
每個整點,教堂的六個大鐘會奏起悠揚的報時曲,抵達山頂時恰巧接近1點,一會就聽到報時曲了。第一眼看到這座教堂的時候,馬上就想到城堡內的聖維特教堂,結果這教堂更加古老,11世紀開始蓋,跟聖維特教堂一樣19世紀才完工,同樣歷史悠久。不過教堂內部經過20世紀初的修復,風格其實還挺近代的,尤其柱子上的聖人繪像,猛一看還以為是慕夏……
教堂內部 | 彩繪玻璃有好幾幅 | 其中一幅聖人繪像 |
旁邊高堡公墓內葬了很多捷克的名人,幾乎包含大部分的重要人物,譬如史麥塔納和慕夏都長眠於此。不會很陰森啦,國外的墓地跟忌諱死亡的華人不一樣的,在公墓內找名人可能是觀光客來此的樂趣之一(喂)。不少人墓前都有獻花,尤其恰逢布拉格之春,幾個音樂家墓前都看得到,開幕當天還有儀式。在這些名人之中,德佛札克看來是規格最高的獨棟(??),不像慕夏是跟別人躺在一起(毆)。
高堡地區是個隆起的小山丘,可以居高鳥瞰市景,綠蔭公園走起來也相當舒服,沿著步道散步,偶爾會碰到一些小教堂,也有不少歐洲人帶著狗和小孩在長椅上小憩,甚至還有睡午覺的。高緯度的陽光曬起來很舒服,我們也跟著在公園的長椅上打了小盹 =w=
從高堡步行下來,我們回到市區找東西吃,途中在街邊發現一家很有感覺的書店,雖然看不懂捷克文,但這間書店感覺挺local的,也賣二手書,該是當地人常逛的書店吧。
有名的哈維爾觀光市集自然也過去瞧了瞧,但也如我們所預期的,觀光市集攤位販售的小物大同小異,還不如在散步沿路上發現的小店或書店,若旅行時間充裕的話,安排當地小店還是比觀光市集來得有收穫和驚喜。
在布拉格的旅程就到這邊囉,接下來就要往南移動,要去迷人的小鎮捷克庫倫洛夫 Český Krumlov 囉。
其他照片請參考相簿
201805奧匈捷 (3) Prague 1
201805奧匈捷 (4) Prague 2
人生能有著青春不留白的夢想,往異國風情走走看看~真心羨慕著你的人生